全球暖化的影響-臭氧層破洞


臭氧層破洞

地球大氣上空平流層(臭氧層)的臭氧從1970年代開始,以每十年4%的速度遞減的一種現象。在兩極地區的部份季節,遞減速度還超過每十年4%,而在春季時連對流層的臭氧也在減少,形成所謂臭氧層破洞。

臭氧被消耗的主要原因是氯化物和溴化物對臭氧分解的催化作用引起的[1],這些鹵素主要來源於地面釋放的氟氯烴(CFC),商品名稱為氟里昂。

因為臭氧層可以阻擋對生物有害的紫外線(波長為270-315 奈米)進入大氣層,被消耗而稀薄甚至破洞的臭氧層會導致皮膚癌,白內障等疾病患者的增加,並造成一些生物品種(如海洋浮游生物)的滅絕,所以蒙特婁議定書規定禁止生產氟氯烴等一些能造成臭氧層被消耗的物質。

近年來,南極地區的臭氧層,比起1975年以前要削弱33%,每年春季,從9月至12月,強烈的西風在南極大陸造成極地渦旋,有50%以上的平流層臭氧被破壞。



對臭氧層被消耗的關注

南極臭氧層破洞對全球臭氧層被消耗的貢獻只是很少的部分,大約為每十年的4%,但卻引起很大的關注,主要是因為:



臭氧層被消耗的後果

臭氧層可以吸收波長為315–280奈米的紫外線,所以臭氧層的被消耗會導致增加這種紫外線對地面的輻射,會對地面生物造成一定的危害,而臭氧被消耗主要原因是CFC,這也是蒙特里爾議定書限制生產CFC的起因。但對人類會增加皮膚癌的患病機率沒有直接的統計數據,因為波長為400–315奈米的紫外線暴露過度也會增加患皮膚癌的風險,而這種紫外線是臭氧層無法阻擋的。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