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的影響-生態系統轉變


生態系統轉變

根據「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7」指出,大多數動、植物僅在特定的氣候條件下成長,例如溫度和降雨模式,即使輕微的氣候改變都可能會對該區域的動、植物、甚至是整個生態系統造成影響。由於全球暖化,某些物種已經被迫遷移到較寒冷的區域,例如北美的動、植物正逐漸往北方或高海拔地區遷徙。氣候變遷也會影響動、植物的生命週期,例如:隨著氣溫回暖,某些植物提早在春天開始生長並開花,且存活到秋季;某些動物提早從冬眠中甦醒或是改變遷徙的時間。一個現象。

氣候變遷已對氣候與環境因子產生影響,這些變化有逐漸加速與漸趨嚴重的態勢。在 20 世紀,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攝氏 0.6±0.2 度,地表受冰、雪覆蓋的區域減少,1960 年代後期以來,全球受覆蓋的面積減少了約 10%。在降雨方面,20 世紀中,北半球中高緯度和赤道地區,分別以每 10 年 0.5 ~ 1% 和 0.2 ~ 0.3% 的速率增加,但在亞熱帶地區則普遍減少,速率約每 10 年減少 0.3%。在溫度與降雨的作用下,海平面上升成為嚴重的威脅,在過去的百年裡,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 0.1 到 0.25 公尺。

氣候變遷造成生態系統改變的環境因子,主要是來自溫度上升、降雨型態與分布的改變、海平面上升、紫外線增加、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水質改變、極端氣候頻率與嚴重性的增加等。環境因子的改變,更造成生態系統的變遷,國外的統計顯示,超過80%的物種,從軟體動物到哺乳動物、禾草到樹木,都有一些明顯的改變,顯示氣候變遷對生態系統產生影響,且範圍廣大。

陸域生態系

陸域生態系包含豐富多樣的類型,在氣候變遷下,生物可能因而消失或改變其分布,在族群數量上也會有明顯的改變。這種改變直接造成生物群聚內物種組成的改變,或者造成生態系中成員間相互關係的調整,進而造成生態系統的功能與類型上的改變,甚至造成整個系統的瓦解。這種衝擊對於稀有性生物的影響會更顯著,因為這些生物的生理適應範圍較狹窄,一旦環境有所變動,勢必影響有限棲地的品質,進而影響整體族群的存活。

在影響植物開花時序的「物候」改變方面,在過去的 50 年內,已發現 694 種物種的物候方面有提早的現象。以植物而言,溫度的上升,伴隨著生殖季的延長、開花期的提前等現象。英國的長期研究發現,全球溫度升高攝氏1度,導致許多種類的樹木提早 5 到 7 天發葉芽。

在動物方面也有類似的情形,氣候變遷會造成動物孵化或產卵的時間提早。有研究發現青蛙的產卵時間提早 2 到 3 周,針對海龜的研究也發現,產卵的時間提早約 10 天,某些鳥類的生殖季也有提早的情形。生殖季時間的改變,對於生殖成功率造成影響,也會影響到整個生態系中的其他物種。

有關氣候變遷對生物分布的影響,研究資料相當多,整體的結論是物種分布會向南、北極或高海拔的地區移動,同時也會促使許多地區外來種的突然增加,造成物種間相互關係的改變,生態系內食物網的結構也會因而調整。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森林界線的研究,已發現有向極區移動的情形,高山草原的分布也有往高海拔地區移動的現象。動物方面也有類似的現象,在歐洲與北美已經發現,在溫度上升的影響下,蝴蝶的分布範圍有向兩極和高海拔移動的情形。在鳥類的分布研究上,也發現相同的情景。

上述物種分布的改變,是一種自發性的調適,可以減輕氣候變遷對物種生存的衝擊,但在某些受限的狀況下,或是氣候改變的程度過大、速率過快時,這種自發性的調適最終將造成族群的滅絕。例如某些原本僅生存在高山的物種,因為已無退路,將有滅絕的可能。

當生物物種的物候、族群與分布因氣候變遷而改變時,由於各物種對氣候變遷的反應程度有差異,會造成群聚組成的改變,並影響群聚內物種間的相互關係。研究顯示在美國阿拉斯加的保護區中,近 30 年內植物群聚的組成已發生改變。另有研究也發現寄主植物與昆蟲間關係的改變。

許多物種的生理狀況與溫度有明顯的相關性,例如有一種海龜在較暖年生長得較大,較早達到性成熟。這種情形對於那些行為或生理受溫度調控的物種來說,影響尤為嚴重,例如由溫度決定性別的爬蟲類動物,在未孵化前,生理受到溫度的影響而改變,最後會造成族群性別比的改變。埃及蛙生殖期的鳴叫比例與溫度有相關性,溫度上升後,將對繁殖造成影響。

有些蚜蟲在二氧化碳濃度較高的環境中,對於捕食者的逃脫能力會下降,未來這種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的平衡關係將會改變,也影響到食物網的狀況。動物的遷移時間也會受到影響,某些區域候鳥的遷移時間,在春天會提前到達,秋天則會延後起飛。



淡水生態系

在氣候變遷對淡水生態系造成影響的研究中,已發現溪流與湖泊會提早融冰和延後凍結。在整個北半球,內陸溪流、湖泊冰封的時間已有縮短的趨勢,100 年來,結冰的時間平均延後 8.7 天,融化的時間卻提早 9.8 天。這樣的改變也直接影響到生物的分布與物種組成,同時造成淡水魚分布的邊界向極地方向推進,喜好冷水域的魚類數量減少,喜好溫暖水域的魚類數量則會增加。

氣候變遷也會造成水質的改變,間接影響到水域環境中的物種。在美國威斯康辛州,因為過多的降雨導致多量的營養鹽流入湖中,造成較高的浮游植物族群量,減少了水的清澈度。在東非的塔甘伊卡湖,由於氣溫上升,造成湖水水溫與湖水密度垂直梯度的增加,改變了湖水垂直混合的能力、氧氣的穿透深度、營養鹽的混合程度,因而降低了浮游植物的數量,造成生物量和生產力的下降。



沿岸生態系

沿岸環境分隔陸地與海洋,是地球上最具動態的交界帶,雖然面積不大,總生產量卻相當於所有陸地與大洋的總和。沿岸生態系同時受到來自陸地與海洋的影響,又因人口聚集,人為破壞嚴重,受到氣候變遷的衝擊程度更加劇烈。全球約有 23% 的人口生活在鄰近沿岸的地區,人口密度是全球平均的 3 倍,人口增加速率遠比其他地區快。因此,沿岸生態系的改變,對於人類的生存與生活都會有重大的影響。

過去 100 年來,海平面以平均每年 1 到 2 公釐的速率上升,未來有逐漸增快的趨勢。全球大約 70% 的沙岸已經發生退縮的現象,20 到 30% 的沙岸維持穩定,只有不到 10% 有擴增的情形。如今更發現快速的海岸退縮、波浪高度增加、海水入侵等現象,這些環境的改變也造成沿岸生態系的變化,例如泰國在過去的 35 年內,已有 50% 的紅樹林消失。在過去數十年間,全球的沿岸濕地面積,平均每年減少 0.5 至 1.5%。

珊瑚白化也是一個課題,許多學者認為珊瑚白化的增加可能是全球暖化的結果。過去珊瑚礁遭遇的威脅,主要來自工業發展與污染、旅遊活動與都市化、農業活動、污水污染、沉積物增加、過度漁撈、珊瑚開採、土地再造、捕食與疾病、暴風等地區性的因素。但目前已證實水溫的升高與珊瑚白化現象有關,當海水表面溫度上升超過季節最高溫攝氏 1 度以上時,會造成珊瑚白化現象,偶發的水溫升高也會促成某些珊瑚種類白化。

珊瑚的白化會減少活珊瑚覆蓋的面積,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對傳染疾病等其他威脅將更為敏感,也使礁區的生物群聚回復到演替早期的情況,最終可能造成整個生態系的崩解。



未來的衝擊

除了前述已觀察到的改變持續惡化外,也可能產生更多新的問題。有關氣候變遷在未來可能造成的生態衝擊研究方面,大多採用模式分析的方式,並以對未來環境的預測情境為基礎,再利用生態系統各層面與環境間的關係,預測未來的可能改變趨勢和結果。

生態系是一個具有階層性的複雜系統,各個層級內、層級與層級之間都具有錯綜複雜的交互作用關係。這種開放性的系統,會與外在環境和氣候連結,並互相影響。因此,氣候暖化對生態系的衝擊,會藉由這些交互作用造成影響。最後,這些生態系統的改變也會反向回饋,影響大氣的組成與氣候的狀況。

海水溫度的上升,以及波浪、風暴、潮汐的型態改變,造成低地淹沒、濕地喪失;海岸線的侵蝕,洪水更嚴重,鹹水入侵河口與淡水的地下蓄水層;河流與海灣潮差的改變,沉積型態的改變;透入海水底層的光線減少,使得初級生產過程受到抑制;珊瑚礁的破壞與生產力的下降;海洋酸化,漁業產量減少,也會對鳥類與海洋哺乳類造成影響。這些衝擊的層面深遠,最終將不利人類社會的發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