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全球暖化的最大兇手「溫室效應」


什麼是溫室效應?

溫室就像是一棟玻璃牆壁和屋頂的建築,常用於種植如番茄和熱帶花卉。白天陽光照進溫室,溫暖了室內的植物和空氣。當夜晚降溫時,玻璃牆可阻止溫室內部的熱量逸散(白天也會阻止熱量逸散),從而保持室內溫暖,即使在寒冷的冬天,溫室亦保持溫暖。

地球的溫室效應也大致相同,太陽以短波形式輻射能量,為地球的氣候提供動力,以短波形式輻射能量,主要是可見光或近可見光(如紫外線)。因為地球比太陽的溫度要低得多,故地球輻射的波長也較長,主要為紅外光。到達地球大氣層頂的太陽輻射中,大約有三分之一被直接反射回太空,剩下的三分之二主要被地球表面吸收,只有一部分被大氣吸收。為平衡被吸收的入射能量,地球也必須向太空輻射出等量的能量。因為地球比太陽的溫度要低得多,故地球輻射的波長也較長,主要為紅外光。陸地和海洋釋放的熱輻射中被大氣(包括雲)吸收,然後又被輻射回地球,這就是溫室效應,是地球大氣層的一種物理特性。

溫室效應是地球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吸收太陽的熱量的過程,該過程使地球比沒有大氣層時更加溫暖,溫室效應是讓地球成為舒適居住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太陽以短波形式輻射能量,為地球的氣候提供動力,以短波形式輻射能量,主要是可見光或近可見光(如紫外線)。因為地球比太陽的溫度要低得多,故地球輻射的波長也較長,主要為紅外光。到達地球大氣層頂的太陽輻射中,大約有三分之一被直接反射回太空,剩下的三分之二主要被地球表面吸收,只有一部分被大氣吸收。為平衡被吸收的入射能量,地球也必須向太空輻射出等量的能量。因為地球比太陽的溫度要低得多,故地球輻射的波長也較長,主要為紅外光。陸地和海洋釋放的熱輻射中被大氣(包括雲)吸收,然後又被輻射回地球,這就是溫室效應,是地球大氣層的一種物理特性。

資料來源:氣候變遷生活網



溫室氣體原本就存在於大氣中,溫室效應也是地球原本就存在的自然現象,但人類過多的溫室氣體的排放,改變原有地球的原有狀態,加劇了溫室效應,進而造成了全球暖化現象。



溫室氣體有哪些?

數據參考維基百科

溫室氣體名稱 產生方式
水蒸氣(H2O)
二氧化碳(CO2)

1、人類燃燒化石燃料

2、毀林

3、生物呼吸作用

甲烷(CH4)

1、 腸道發酵作用

2、 水稻

臭氧(O3) 光線令O2產生光化作用
氮氧化物 工業生產
一氧化二氮(N2O)

1、 生物體的燃燒

2、燃料

3、 化肥生產



臺灣溫室氣體排放統計

數據參考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我國溫室氣體總排放量之成長趨勢,從西元1990年138.12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不包括二氧化碳移除量),上升至2017年298.66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不包括二氧化碳移除量),約計成長116.23%。若按照氣體別而言(2017年),二氧化碳(CO2)為我國所排放溫室氣體中最大宗,約占95.36%,其次分別為甲烷(CH4) 1.85%、氧化亞氮(N2O) 1.64%、六氟化硫(SF6) 0.36%、全氟碳化物(PFCs) 0.33%、三氟化氮(NF3) 0.13%、氫氟碳化物(HFCs) 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