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古文明

第一節:美洲印第安人的由來

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民。當哥倫布在一四九二年十月十二日第一次到達美洲時,印第安人在美洲的總人數,估計已達一千四百萬至四千萬人 (李春輝,1983:15)

對於印第安人,過去有許多誤解。首先,哥倫布把他所「發現」的美洲誤認為印度[1],所以當地居民也被稱之為「印度人」或「印地安人」。其次,過去一般都把美洲土著稱之為紅種人,這也是誤會,因為印地安人皮膚實際上並不紅,只是他們常把紅色顏料塗在臉上而已。

美洲印第安人到底從何處來?他們到底屬於什麼人種?一直為人類學家所爭論的問題。經過學者長期參與研究後,現在一般都認為,印第安人是蒙古人種的一支。大約在一萬二千至一萬五千年前,從亞洲東北部通過白令海到達阿拉斯加,又經過長期的不斷遷移和推進,終於散佈到南北美洲的全境。近來還有一些認為,除蒙古人種外,有一部分印第安人是屬於澳大利亞的美拉尼亞人種[2]

首批來到新大陸的亞洲人不懂耕種而以漁獵維生並採集野生榖類和水果吃。他們有石頭做的工具,學會取火,能使用弓箭,飼養家犬,懂得編製漁網和利用獸皮製衣服。此外,他們也使用獨木舟或草製小船,還會製作陶制食具等。在這基礎上,他們從北到南,在美洲建立起各種生活和社會制度,也累積大量文化財富。

印第安人的分佈非常廣泛,種族也非常複雜。各個部落和種族間,各有自己的語言,膚色也不盡相。他們分佈情況大致如下:從北部的愛斯基摩人,加拿大的Algonquins,美國的Iroquois;在墨西哥則有阿茲堤克人、托爾堤克人;在下墨西哥和中美洲有馬雅人;加勒比海有Arawaks;在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及周圍各地有Chibchas;在祕魯、厄瓜多、玻利維亞等安第斯高原有印加人;阿根廷和巴拉圭則有Guaranis,而智利則有Araucanians

各種印第安人在社會經濟發展方面,雖然各不相同,但大致可歸為部落公社制模式 (李春輝,198318)。這種模型多半採母系氏族形式,有些處於過渡階段,但有一些已達父系氏族階段,甚至有些已組成部落聯盟。這種部落成員多半具有血緣關係。

美洲印第安人雖然在社會組織方面處在較低階段,但在文化上卻有輝煌的成就與貢獻,其中又以馬雅文化、阿茲堤克文化和印加文化發展程度最高。下列各節就針對這三支文化作更深入的探索。

第二節:馬雅文明

1.起源與歷史

馬雅的歷史大致區分為:前馬雅期到西元四世紀,分佈地區在今天的薩爾瓦多海岸、宏都拉斯及墨西哥南方的恰帕斯州;馬雅古帝國 (317-987) ,影響範圍擴展到整個猶加敦半島並形成城邦制;馬雅新帝國 (987-1697),此時期出現重要的馬雅中心 (Kattán-Ibarra,1995:26)。西元一千二百年到一千四百五十年雅人有一段非常繁榮的時期,統治範圍達猶加敦半島北部且形成小王國,並先後建立了Chichén-ItzaMayapán兩大城。隨後,由於和其他部族的戰爭,導致雅文明在十五世紀遭受摧毀、沒落並落入西班牙人的統治。

 

2.宗教與節慶

   . 雅人的日常生活從出生、死亡、農業活動、四時記載、天文乃至建築都深受宗教的影響。雅的神相當多,主要的有:天神 (Itzamá);雨神 (Chac),對雨神的崇拜,顯示雅是個農業社會;玉米神 (Ah Mun);死神 (Ah Puch)等。

    對於雅人而言,任何物品和動、植物都具有靈魂。因此,當砍樹或在第上挖洞播種時,都要向樹神或地神祭拜,請求諒解。不同於西方人信教是為了得救,雅人禱告不是為了避免災難或獲得永生,他們的祈禱只希望雨下的適時、適量,讓他們有好的收成 (Jiménez,1983:139)

    雅文化剛形成時,這時候的宗教簡單且自然。當時沒有教士也沒有神殿,只崇拜打獵、捕魚、播種、收成、下雨等和生活有直接關聯的神。但在出現教士階層後,雅的宗教就慢慢變得複雜。神變得抽象,祭典也變得神秘莫測,同時也出現神殿。此外,宗教也漸漸隱含強烈的政治意圖。

    在初期的宗教祭典中雅人只奉獻鮮花,後來才用野生動物或家畜來祭祀,接著他們抓其他部落的人來當祭品,最後本地罪犯也成為祭品。這樣不人道行為的存在主要是領導階層欲藉此讓民眾順從、服侍高層並完成一座座雄偉的神殿。

    他們的祭典和節慶相當繁多,不過其過程卻又大同小異:節食、禁慾;事先選時擇日;驅除魔障;上香、祈禱,最後及最重要的是供奉動物或人(Morley, 1965:265-266)。此外,雅的女性是不能參加祭典的。

    雅人比較重要的節慶活動包括:石球活動及新年。打石球不是一般民眾的活動只是少數領導階層的活動,通常打輸的一方必須奉獻給神。新年活動從前一年的最後五天開始,在這不吉祥的五天中所有的人都待在家裡以免災禍臨頭3。新年那天,大家穿著新衣並把家中舊的瓷器及物品銷毀,代表萬象更新。此外,每個月雅人也有其特殊節慶。在一年的第二個月Uo,他們會祭拜漁夫、獵人、旅人等職業的守護神。每個月的慶典都有其獨特的舞蹈;例如Ma是四月到五月初的節慶,恰巧是雨季,因此舞蹈就和雨及收成有關。

    雅的貴族也常舉辦私人的節慶。節慶當天每位訪客會送瓷器或毯子給主人,而主人則提供豐富的食物;之後主、客以跳舞、喝玉米酒歡樂助興。宴會最後總是那些可憐的婦女拖著他醉得不醒人事的丈夫返家並為其解酒。

 

3.政治組織與社會概況

    雅的政治組織類似古希臘的城邦制。每個城邦由許多部落組成,各有特色,互不隸屬。城邦的首領身兼行政及宗教的最高領袖,擁有相當大的權力。在教士及特別顧問協助下,他制定城邦的對內及對外政策並任命近親擔任各部落的首領。

    他們的社會層級4大致可分成貴族、教士、平民及奴隸。每個層級又有不同的稱號,相當複雜。貴族及教士住在城市中,一般平民則住在城市外圍地區並在貴族領導下,從事相關工作。雅人的社會地位可從他和執政者住的遠近察知。社會階級最低的奴隸是由下述情況產生:奴隸的後代、搶犯,戰犯,孤兒或經由買賣 (Morley, 1965:201)

平民的命運記載在教士保管的象形文字書本中。他們一出生就屬某一族氏,從事特定經濟活動,一輩子都沒有升遷機會。雖然如此,雅社會少有衝突,整個社會相當團結、合作。

雅人的葬禮依其社會階級而有所區別。在古典期,只有成年男性才能葬在神廟,後來漸漸擴及女性及各年齡層。其社會犯罪可分為蓄意及無心兩種。太太若因丈夫的緣故而自殺的話,丈夫雖無心但仍然會被定罪。在雅社會中夜不閉戶,因此偷竊是一項嚴重罪行。此外,被控通姦者須受落髮及脫衣示眾的羞辱。

雅法律嚴禁離婚及同姓通婚,不過領導階級可以和其姊妹結婚以維護血統的純正。另外,雅人的婚姻具有濃厚的母系社會色彩,當男子欲結婚時,必須住在丈人家並為其工作五年。離婚是不容於雅社會的,但如果婦女不孕或沒做好日常家務,丈夫可以休妻,反之亦然。休妻、休夫者可立刻再婚。鰥夫必須在其妻過世一年後才可再婚。如果在這段時間他認識其他女性,將會遭受社會唾棄。

 

4.藝術發展

雅的藝術品大半是為宗教而設,也都刻在宗教建築上,這些藝術品並成為後人考證雅相當重要的依據。一般來說,雅人的建築高度依其不同用途,介於250公尺。當然最高的就神殿,是政府領袖和教士的住所。這些神殿和金字塔,多半是用粗石子和泥土堆成核心,然後再用雕刻過的石頭裝飾外表。因為他們不知道運用拱形,所以沒有圓頂式的建築。

大部份的雅雕刻也都為宗教而設的,使用的材質則是猶加敦半島垂手可得石灰岩;不過他們也使用木頭、沙岩等其他不同材質。此外,雅的浮雕以人或具人形的神為主。雅雕刻家也使用大量的珠寶、羽毛、面具及象形文字等裝飾空白處。至於雅的陶瓷也有不錯的發展:浮雕陶瓷及彩繪瓷器等與歷史發展息息相關。

 

5.天文曆法與算數

    雅人的天文曆法相當進步,他們使用一種比當時羅馬人還要準確的曆法。他們發現了零的妙用,遠在阿拉伯人將他們的數字符號傳入歐洲之前,雅人已建立了一套數字系統。他們以貝殼形狀、點、線分別代表零、一及五。他們採二十進位法,並以二十為倍數推演。

    由於農耕及捕魚等生活需要,瑪雅人善於觀察天象並能準確預知何時會下雨以利民眾播種;也能觀察何時月圓月缺及何時有颶風,讓漁民安心捕魚。良好的數字系統及精準的天象觀察,讓雅人擁有相當進步的曆法:太陽曆(365)及宗教曆(260)。宗教曆有十三個月,每月二十天;太陽曆則有十八個月,每月也是二十天,另外五天是額外的,雅人視之為不吉祥日子。雅人認為太陽曆及宗教曆循環一次五十二年為一個世紀,亦即世界末日。因此,他們會用人祭祀並集體懇求神准許他們再活一個世紀。

 

6.生活與習俗

    雅人的日常生活深受宗教影響並且依教士指示行事,而且雅人也是一個父慈子孝的社會。他們視額頭扁平及鬥雞眼為美的象徵。因此在小孩出生四、五天後,父母使用木板綁在孩子的前後額,一段時日後再取下即成。此外,為人父母者會在小孩髮梢綁一小球垂於兩眼前,假以時日小孩即成鬥雞眼。雅人也有穿鼻、穿耳洞以利戴金、銅、玉等飾物的習慣。令人好奇的是雅人也有抓週的習俗,若是男孩子則準備書、短刀、斧頭、農耕等相關用品;女孩則備針、線等屬於女性工作的相關物品。

    雅婦女的哺乳期通常到小孩四五歲時結束。這時做媽媽的會在女兒髮上佩戴紅色貝殼以示童貞,一般認為在成年前拿掉這項物品是極不光榮的事。雅男性不願留鬍子,因此做媽媽的就在小男孩臉上不斷熱敷,當他們成人時,就不長鬍子了。瑪雅的男孩與女孩婚前在部落中分開居住。女孩婚前偷看男人,眼睛會遭塗辣椒以示懲罰。做玉米餅、洗衣、照顧孩子是雅女性的三大職責。

    雅社會,男人先食,女人後食。而且通常,男人在洗完澡後就等著吃晚餐,晚餐一般而言很清淡。農人大都早睡早起。此外,雅人大都全家共居一室。

    雅人非常恐懼死亡,當死亡降臨時,他們都非常悲傷痛苦。當親人過世,隨即用紙將之包裹並放一根玉米及玉在其嘴中,以避免逝者往生捱餓、貧窮。窮人通常葬在自家後面,領導階層葬禮則相當繁複。

 

7.現況

    古代雅人的神殿雖仍僻處叢林中,但其後代迄今仍廣佈在猶加敦半島、恰帕斯及上瓜地馬等地。在這些地區,四、五百萬的雅人居住在與世隔絕的村落中,保存其傳統的生活方式及語言,雖然有些人也學西班牙文。

    瓜地馬拉是目前雅人口最多的國家,雅人也是這個國家最主要的人種。在瓜國鄉村穿著鮮艷服飾的雅人四處可見。在瓜地馬拉城也常見兜售手工藝品的雅人,將街道點綴得萬紫千紅。

    雅人的編織等手工藝術歷久彌新,目前以恰帕斯及瓜地馬拉為重心。傳統雅社會中,小女孩從三歲起便跟隨母親學編織,目前此傳統雖略有改變,但仍持續保存,甚至有整個部落都從事編織工作。傳說月神教導雅人編織並向他們透露該使用那些神聖的圖案。目前雅人的手工藝品,融合了自然、宇宙及神話中的圖樣。另外,瑪雅人也深諳藥草治病之道。總而言之,儘管瑪雅人今天有許多部族並分散各地,他們卻擁有共同的歷史、風俗及信仰;同時也有共同的意志來維護其傳統。

 

第二節:阿茲堤克文明

1.起源及歷史

雅人之後,阿茲堤克人也曾創造了較高的文化。阿茲堤克的起源因缺乏文字史料記載很難考證。但一般認為阿茲堤克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印第安部落,屬於Nahua部落集團一支。據說他們最初住在海島上,地點可能是墨西哥西部。

大約從十一世紀中葉開始,阿茲堤克人即逐漸向墨西哥盆地遷移。據說,他們的部族神指示祭司們說,如果在一個地方看見一隻老鷹立在一棵仙人掌上啄食一條蛇 (這就是今天墨西可的國徽),該處就是他們永久的居留地。十四世紀初,這個部落在酋長率領下,到達墨西哥盆地的Texcoco湖畔。1325年,他們在湖中兩個小島上,建立了後來阿茲堤克著名首都Tenochtitlán (Editorial Ramón Sopena, 1982:89)

在西班牙殖民者到達之前,阿茲堤克正處於開始由盛而衰的時期。首都Tenochtitlán己經非常繁榮。全城有六萬幢房屋,十萬至三十萬以上的人口。而同時期的倫敦卻大約只有二十萬人口。當時城市供水也很周全,到處有花園、街道寬闊,主要街道通宵都有熊熊燈火照耀 (李春輝,1983:28)。阿茲堤克在1525年為西班牙征服者所消滅。

 

. 社會組織及風俗習慣

當阿茲堤克人從游牧民族轉為邦聯領袖時,他們便發展了嚴格的社會階級:王室、教士、貴族、商人、自由民及奴隸。大封建主與高級軍官很快便形成貴族。教士具有特權,他們負責宗教及教育事務並操縱人民未來的命運。自由民則成為社會的基礎。商人也是社會上的重要分子,特別是富商,對社會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阿茲堤克最重要的職業是戰士,因為戰爭比農業更值得重視。他們的軍事組織和訓練都相當好,對年輕人的軍事教育亦特別看重。

在阿茲堤克,國王身兼領袖及最高教士。王位繼承並非世襲而是經由智者團依民主方式產生。Calpulli是其帝國的核心,每個Calpulli形成一個自治政府,有自己的執政者、學校及神殿等。Calpulli一般是由親屬或職業相同的人組成。在阿茲堤克社會,任何人都可能成為智者團一員,但只有貴族才能被選為國王。貴族一旦被選為國王就成為神,認何人不得直接看他,必須透過特定人士傳話,但遇到緊急事件時,國王可和智者團直接會談。

阿茲堤克社會也規定初犯竊盜且無力賠償者,必須淪為奴隸。一位自由人和女奴有了孩子,他也必須成為女奴主人的奴隸。叛國者的子女及親屬則淪為奴隸。

        算命在阿茲堤克相當盛行小孩出生後,父母親會請問教士小孩未來的命運。四天後家族慶祝小孩誕生並為他取名字。如果是男孩,父母會為小孩展示玩具刀或工具並教他們如何使用;若是女孩,父母則會以玩具教她們紡紗織布。男孩以出生日命名而女孩名字大都和花有關。

        小孩三歲時就學習成人社會該具備的技能及該負的責任。阿茲堤克的手工藝相當普遍,學習手工藝是小孩參與成人社會最佳途徑。男孩與女孩由父、母親分別教導,六歲時他們已學會使用家中工具並做些簡單家事。小孩在八歲後,若不聽話必須接受嚴厲的體罰。十五、六歲時年輕男孩必須學習使用武器、歷史及服從等一般宗教儀式。女孩則學更精細的織布工作。

        阿茲堤克法律中規定同姓不婚也嚴禁近親結婚。男、女適婚年齡分別是二十及十六歲。通常父母會先徵求當事人同意並請問教士這樁婚姻將來是否美滿。隨後會央請媒婆提親。結婚時新娘由媒婆背到男方家中。典禮時,長者們有冗長的莊嚴祝辭,之後把新郎及新娘衣服綁在一起,代表永結同心。

        由於經常征戰,男性人口驟減,阿茲堤克社會盛行一夫多妻制。不過元配權力最大,其子女才有繼承權。他們也允許同居及娼妓存在。雖然離婚被認為不名譽的事,但婦女不孕、脾氣不好或疏於家事,丈夫可藉此休妻;若婦女遭受先生暴力或其丈夫無法養育子女也可訴請離婚。離婚婦女可以和任何人再婚,但是寡婦再婚對象只限於丈夫的兄弟或丈夫同姓族人 (Vaillant, 1995:99)

        阿茲堤克的婦女雖然社會地位不及男人,但是她們擁有財產、締約及上法庭尋求正義等權利。在性方面,未婚少女必須貞潔,已婚婦女則須忠於丈夫。而男人只有在和已婚婦女有婚外情,太太才能申訴其夫不忠。此外,阿茲堤克男性的社會地位,依其對社會貢獻的大小而有所不同。例如戰士因捕捉犧牲用的戰俘可獲得最大榮耀,而其服飾上代表榮譽的飾品也因其捕捉戰俘數量而不斷增加。

        阿茲堤克人一生皆歸屬於部落,一切行為都受部落習俗所規範。因行為偏差遭受驅逐的阿茲堤客人將落入敵人手中成為犧牲或成為無助的流浪漢。隨著人口不斷增加,阿茲堤克也設立法庭來解決部落的法律事件,也藉此強化領導者的權力。

        由於害怕神明生氣帶給部落災難,阿茲堤克社會甚少發生褻瀆神明及聖物情事。雖然如此,阿茲堤克宗教信仰無關倫理道德,也就是人死後不會再遭受任何懲罰。因公殉難的戰士及生產致死的婦女得以昇天。

        違反社會的任何行為,在阿茲堤克社會中不須入監服刑,只須賠償受害者。不過在審判前,這些嫌犯通常須關在籠子裡。小偷將淪為奴隸或科以竊物雙倍罰金,一部份償還受害者,另一部分則納入部落財庫。謀殺犯或背叛者同樣將淪為奴隸或處以死刑;綁架者將被販賣成奴隸。除了在某些特別節慶外,酩酊大醉是嚴重罪行,不過已善盡社會責任的老年人,有較大的飲酒自由。毀謗者將受割舌割耳的處罰。通姦將受嚴厲懲罰,最重可處死刑。亂倫或獸姦會遭社會嚴厲唾棄 (Vaillant, 1995:103)

        總之阿茲堤克的法令是相當嚴酷的。從小,每位阿茲堤克人就須謹守其社會正確的行為模式,也深知違反者,後果嚴重。雖然每個人都有某些種類的財產,但大部份土地都屬於部族,個人僅能擁有土地的某些產物。阿茲堤克人部落共同體的意識強烈,個人的存在是基於神的意旨,因此每個人的一生大同小異。他們沒有自由的思想,沒有個人自由也沒有私有財富,但他們卻依循著某種規則,讓其部族世代綿延。

 

3. 宗教與節慶

        阿茲堤克基本上是多神教的部族。他們相信靈魂永生和一種由至高無上的主宰統治一切的觀念。他們的宗教信仰無關道德,沒有救世主,也沒有天堂和地獄的存在。阿茲堤克的宗教信仰是對大自然力量的敬畏並試圖去控制祂5 。他們崇拜對他們生存和耕種有利的自然神,如太陽神、月神、雨神和玉米神等。祭祀時以戰俘作為犧牲。因為犧牲被視為一種榮譽,在特殊情形下有些犧牲是從特殊家庭中選出。國王被當作神的化身看待。他們有強烈的宗教情結,在首都就有四十多座神廟,教士五千以上。

        宇宙對阿茲堤克而言,宗教意涵大於地理意涵,且分為水平及垂直宇宙。水平宇宙方面:火神是墨西哥最古老且主要的神,祂統治中央地區;東方是雨神及雲神,代表富饒地區;南方代表險惡地區,不過有春神及花神的保護;西方是智者之神;北方由死神主宰代表悲慘及恐怖且和南方息息相關。(Vaillant, 1995:144)。至於垂直宇宙有天堂與地獄之分,上天堂或下地獄這無關道德而純粹是上層及下級社會的分野。

        天上偉大的神在阿茲堤克二元論的世界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產生光明與黑暗,冷與熱,南與北以及日出與日落這種無止盡、象徵性的對比爭論。甚至將星星劃分成東、西兩軍6

        在阿茲堤克的部落日常生活中,教士扮演導引的重要角色。相關專家學者指出起初教士除具一平民眾身分外,只在特定儀式中扮演神職角色。但隨著阿茲堤克文化的日益繁複以及宗教儀式的日趨多元,終於形成一群專職教士7 每位教士依其等級,都有其特殊任務,例如:唱歌、祈禱、領導遊行和舞蹈、研究曆法、教育年輕人或是準備犧牲品等。阿茲堤克人也在神廟附設學校來訓練這群教士。

        阿茲堤克大的節慶都依太陽曆來慶祝。太陽曆有十八個月每個月二十天,另有五天是不吉祥的日子。每個月份都有一個與農業相關的名字,而每一天則以數字代表。雖然不清楚阿茲堤克人如何處理閏年的問題,每五十二年一個循環,他們都盛大慶祝。而每一百零四恰逢金星和太陽曆,重新吻合開始,阿茲堤克人更是藉機大肆慶祝。另外在每五十二年一次的新火節慶典中,阿茲堤克人象徵性地熄滅持續燃燒五十二年的火把,再點燃新的火炬,代表新生命的開始。同時在不吉祥的五天中,他們也熄滅家中的火光並摧毀所有家具。他們以節食並惋惜的心情等待災禍的降臨。懷孕的婦女被關在穀倉中,以避免變成野獸;而小孩子則必須不斷走動,保持清醒才不會變成老鼠。

        以人做為犧牲來祭祀地震日、火神等市阿茲堤克人的習俗。他們認為神要讓人們存活下去自己也需要日益壯大才行,因此這些神都獲得最好的供養,即人的心臟。阿茲堤克從此開始以人做犧牲的惡習。其犧牲主要來自屢戰屢勝中所擄獲的戰俘。

 

4.經濟發展與手工藝術:

        阿茲堤克的社會體制讓眾多的人民能和諧地居住在同一部落。家庭及部落市的經濟提供阿茲堤克人們食物、住屋、衣服及工具。這種經濟模式和其社會組織一樣具簡潔的特性,同時也具備彈性擴張的功能以滿足不斷增加的人口8

        農業是阿茲堤克經濟的基礎,玉米則是其最佳的糧食作物。阿茲堤克的土地的擁有與管理是屬於部落而非個人,中央委員會將土地分給各部落,各部落酋長再將土地公平合理地分配每個家庭。此外,他們也保留特定土地共同耕種以供應領導階層、教士及戰時所需。土地是世襲制,若沒有後代或兩年沒有耕種的土地則歸還部落,重新再分配。由於阿茲堤克中心所在墨西哥谷地人口不斷增加,已無多餘土地分配,因此他們就藉著不斷地向外侵略,擴張其領土。

        貢品是阿茲堤克另一項重要經濟來源與支柱。這些貢品主要是食物、原料、戰士及教士的衣服、毯子或瓷器等。手工業及商業也逐漸在經濟上扮演重要角色。手工業主要生產家庭所需的工具、用品及服飾,而且每各部落也因其所在地理特色而生產較鄰近部落優質的手工藝品。

        由於缺乏錢幣,阿茲堤克的商業方式為以物易物,貨物價值端視其需求及稀有性而定。為了補足以物易物可能的差額,阿茲堤克人以易於攜帶的可可子做為代替幣,可可所沖泡的飲料最後甚至成為風行阿茲堤克全境的飲料。另外,寶石和玉是阿茲堤克社會最貴重的物品。金子只有在做為裝飾物才成為貴重物品。由於阿茲堤克不知如何冶鍊銀,因此銀比金更為稀有貴重。

        除了種植各類玉米,阿茲堤克人也種植含有豐富蛋白質的各式豆類,此外,南瓜、香瓜、山薯、綠椒、紅椒、酪梨及蕃茄等也是其重要作物。龍舌蘭因其多汁液且可釀成酒,成為重要的家庭經濟作物,其纖維可製繩及其他用途。棉花和菸草也是重要作物,仙人掌上的胭脂蟲則是重要染料品。

        相對於豐富的農作物,阿茲堤克對家畜的飼養則乏善可陳。他們飼養多種狗,其中有一種是為食用。火雞是其主要家禽,而季節性的禽類遷徙,提供阿茲堤克人大量的鵝、鴨及其他野生禽類。

        為了生產日常家庭所需用品以及虔誠的宗教信仰,促使阿茲堤克手工藝品的蓬勃發展。由於石頭堅固耐久,此類材質的藝品最多,而且也經常是建材良品。

        織布也是阿茲堤克相當重要的手工藝,在織布上常出現幾何圖形或當地花朵圖案當作裝飾。因為木頭易腐,阿茲堤克木雕遺作不多,但從倖存的面具、神像、鼓等木製品可略見此藝品當時盛況。木頭也常是樑柱及窗框等建築用材,因為磚和灰泥較易使用且木頭不易製成木板,所以木板甚少成為大眾建材。阿茲堤克人也很少擁有家具,蓆子就可充當舒適的床或座椅了。

        關於製陶,阿茲堤克人不知使用陶車,單憑其靈敏的雙眼和精巧的手指就能捏出想要的形狀。而瓷器作品大多以紅色為底並以黑白構成的幾何圖形作為裝飾。此外也有許多陶土作品,如酒杯,盤子等。阿茲提克人也常用石頭雕製人形,瓷器不僅限於家庭用品,也常用於大神殿屋頂的裝飾。

    阿茲提克的藝術主要表現在建築、雕刻及舞蹈上,繪畫是較弱的一環。建築藝術表現最突出的是神殿的建築,一般住家則以適合居住為主要目標。神殿建築都相當高大雄偉且面積寬廣。阿茲提克的雕刻家從事浮雕,圓形雕刻,大型或小型雕刻,且不論是象徵或實物,他們的雕工都非常精細,而且不限任何材質。另外,其雕刻品比例也相當勻稱。對西方人而言,阿茲提克最美的雕刻是代表收穫的男女神雕。

    舞蹈也是阿茲提克重要的藝術表現,但是土著舞蹈大都失傳。和其他古代部落一樣阿茲提克的舞蹈主要也是因宗教慶典而存在。

 

第四節:印加文明

1. 起源與歷史

    在南美洲,印加人文化發展最高。他們的文化疆域寬五百公里長三千公里,含括今天的厄瓜多爾、祕魯、玻利維亞、智利的一部分及阿根廷的西北部(Tutor1989:13)。印加人是安地斯高原Quechua族的一支,說Quechua語。他們的王稱為Inca。西班牙殖民者最初與這一支人接觸時,錯誤地以他們王的稱號來稱呼這個部族,於是印加人的名字就被沿用下來了(李春輝, 1983:31)

    關於這個地區的具體歷史演變,因為目前研究有限,所以並不十分明確。大致說來,從西元前一千年在北部高原地區出現了Chavin文化,而南部沿海地區出現了Paracas文化。差不多與這兩個文化的同時,在北部沿海出現了Moche文化或稱Chimu文化。西元六世紀至十世紀,在的的喀喀湖附近的高原部分則出現了Tihuanaco文化。西元八百年時Tihuanaco開始沒落,因此遷往新都Huari。西元一千年時Huari也逐漸衰亡,分裂成庫斯科,Chancas Aymaras及印加等小王國。在十一至十五世紀,北部沿海地區的Moche又強盛起來,出現了Chimu文化,不過在十五世紀中葉就被印加所征服。由Huari所分裂出來的印加不斷擴張,在西元14351525年間已征服大部份安地斯高原中部,附近谷地及鄰近高原部分,並建立了印加帝國,稱做Tahuantinsuyu9。印加人的文明就是在這一系列的文化傳統基礎上建起來的。

    印加族是一支很年輕的部族。他們起先住在庫斯科盆地,從十三世紀起,開始向外擴張。關於印加族的起源,有不同的傳說10。印加人曾流傳這樣一個故事:太陽神在的的喀喀湖的島上,創造了一個男人和其妻子,使他們成為王與王后,並命他們外出尋找建立部族的基地,他們走進了谷地,把人民召集在一起,共同建築了庫斯科城。從此以後,印加族就以庫斯科為中心,逐漸向外擴張。

    從十五世紀中葉起,印加王國先後在PachacutiTupac Inca領導下,大舉擴充版圖,約在一四五0年時,印加王國所占領的土地,已超過今天祕魯共和國的面積。一五二五年時,印加帝國發展達到極盛時期,帝國已達今日哥倫比亞和厄瓜多邊境,同時也與智利中部谷地及玻利維亞東部山坡接壤。

    約在一五二七年皇帝去世,他的兩個兒子之間發生了爭端,帝國分裂為二。為了爭奪王位,兩兄弟兵刃相接,達三年之久,最後雖由弟弟獲勝,但也造成西班牙征服者Pizarro來此良機,一五三二年印加帝國終於被Pizarro所滅亡。

 

2. 政治與社會制度

    印加人擅長組織,他們可說是一個標準的中央集權制。他們的政府從中央到地方有一套完整的體制。他們把整個印加帝國稱為Tahuantinsuyu,是統一,也是四方的意思。印加帝國以庫斯科為中心,分成四個大的行政區,每個區叫做一個SuyuSuyu底下分若干省。印加是Tahuantinsuyu的國王,擁有至高無限的權力,同時被稱為太陽之子,其職位是世襲的。

    當印加人征服一個地區後,會保留三分之一給被征服者,三分之一給印加人,另外三分之一給國王自由。被征服者的神也會被吸收,但地位較低。為了防止被征服者反抗,印加人建立了良好的交通網便於管理和控制。印加人對被征服者採同化政策並規定他們學Quechua語,這種語言上的一致,有助於印加帝國的統一和鞏固。

    印加社會以Ayllu為基礎。Ayllu的成員都屬於同一血統的親屬,受同一氏族神的保護,它是一個行政暨經濟共同體11。印加社會最上層的是國王印加,接著是國王家族所形成的貴族,從這些人士裡選出未來國王,高級官員,軍官及教士。此外還有因打仗或其他貢獻而形成特權貴族,再來是有技術的工匠和農人,最低下的為奴工階級。

 

3. 軍事與交通建設

    綿密便捷的交通網是印加帝國軍事爭戰、發展經濟及行政體系的基礎。直到目前為止印加帝國有紀錄的道路總長二萬三千一百三十九公里,但若加上某些地區資訊不足,事實上總長可能超過四萬公里。

    對於訊息的傳遞,印加人也較其他部落先進。除了得力於其良好交通網,類似中國古代驛站的設立,使得信差們能快速傳遞訊息,千里之遙的地方,約需八天就能送達。

    印加的軍隊數目龐大且組織嚴密。二十五到五十歲成年男子都必須完全或部分的投入戰事。印加擁有適於軍隊集結、行軍的良好交通網,沿途設置可不斷供給軍隊武器和糧草的tambos12,以及優良的戰略、戰術的運用是印加軍隊攻無不克的重要因素。另外,對於戰敗者視為同胞的尊重並逐漸加以同化也使得印加版圖不斷擴張。

 

4. 生活與風俗習慣

    在宗教方面,印加人特別崇拜太陽,自稱太陽的兒女,首都庫斯科的太陽廟是最大的祭拜中心。印加族的祖先被認為起源於太陽,印加王更是太陽的化身。

    為了讓人口不斷成長,殺嬰及通姦在印加社會須受嚴厲懲罰;婚姻是義務,娼妓幾乎不存在。婦女須自己接生而且生產後不久即須做家事;生雙胞胎或畸形兒,被視為不祥。另外,婦女墮胎是一項不幸的事,若想再孕必須先經巫師解咒。小孩出生後就接受嚴格的紀律每天都須浸泡冷水,使其適應寒冷並強壯骨骼。餵食小孩一天不超過三次,大部分時間小孩都單獨在搖籃裡,媽媽從不會將小孩抱在手中。印加人的名字一生必須更換三次;十二、三歲時舉行成年禮 (Tutor, 1989:35-37)

    在印加帝國只有貴族才有受教權,一般民眾只須跟著父母親學就夠了。至於婚姻,印加人有試婚的習俗,如果共同生活一段時間後發現不和,男女雙方可各自回到父母家裡,如果已有小孩,小孩跟隨媽媽。對印加人而言婚姻是一種義務,因此若有人沒有女朋友,官方會幫他選派一位。在印加的社會也有買妻的現象;通姦要處死刑。一夫多妻只盛行於印加王及其他高官。

    在日常生活方面,印加貴族日食三餐,一般民眾只有早午餐。婦女通常背對著先生用餐,且在餐畢前是不准喝東西的。他們通常兩天沐浴一次,不過避免在上、下弦月的日子,因為他們認為在這些日子沐浴,易遭疾病附身。

    印加國王的財富是靠自己爭來的而不是承襲自他的祖先。因此當他去世後,皇宮就被棄置,屋舍也永遠關閉,他的皇后有時也被處決,一起陪葬。

    紡紗及家事是婦女的主要工作,他們必須陪著先生出征,所有印加婦女都受法律保護,丈夫不能對他們施加暴力或辱罵。

    印加的法律對貴族比一般大眾寬容。死刑是常見的處罰。另外,有時也會將罪犯與猛獸關在一起。孩子犯罪,父親同受處罰,但是父母犯罪,罪不及子女。不小心燒毀房子必須負責重建。偷竊須接受懲罰,但若因三餐不繼偷東西,官員則須提供竊犯食物。

 

5. 科學與藝術

        在科學技術方面,印加人和其他古代美洲文明一樣,有許多貢獻。雖然和所有印第安人一樣不知道鐵的使用,但已能用各種方法加工金屬。陶器與紡織更是巧奪天工,每個時代都具有別出心裁的不同風格。

        為了因應經常發生的戰傷,印加的外科醫學相當發達,他們已能進行解剖和使用麻醉劑,也知道利用奎寧和可可治病。

        在天文和數學方面,印加人雖比馬雅人和阿茲提克人略遜一籌。但是其曆法已脫離馬雅人抽象的概念,分成十二個月,另外也採行更實用的十進位法。在文字方面,印加人不知象形文字,只知道結繩記事,這種方法叫做Quipu,即在一條主繩結了很多小繩,打結表明數字,用顏色、長度的不同排列表明人口、稅收和軍事行政事蹟(Vázquez y Martínez Díaz, 1990:81)

        在藝術方面,印加人的表現並非相當突出,但以實用為主。建築是他們表現較好的,主要表現在建築的技巧和穩固,不重視外觀的美麗,即缺乏裝飾。印加人不知道使用柱子、拱門及拱頂,也不會使用水泥。庫斯科及馬丘比丘都相當雄偉、壯觀及耐震,但外觀卻很樸實。

        由於有效率極高的統治階層,準確的統計系統,印加人在實用方面發展極高度的文化,例如他們的橋樑、灌溉溝渠,以及梯田都是極好的證明。

 

 

6.  經濟與貿易

     土地是印加經濟繁榮的基礎,個人是沒有私人土地的。田地一則屬於教士作為崇拜太陽神之用,另外則屬於印加人作為維持皇族和政府,或是屬於部族和村莊來分配給各家庭。土地在個人間不能買賣,但在人數變動時,仍會做適時調整。耕作先耕皇族的土地,然後耕作村社鰥寡、孤獨、廢疾者的土地,最後才是村社所擁有的土地。耕作時由村社長老率領,彼此互相幫助。土地上所生產的食物,全部歸入公共倉庫再重行分配。印加人曉得水利灌溉制度加上知道使用鳥糞做為肥料,所以農業得到良好發展。他們培養了近四十種經濟作物,馬鈴薯及玉米產量尤其豐富。

        對外貿易在印加社會幾乎不存在,內部的貨源交流也不發達,加上家庭生產只能自給自足,鮮少地區貿易。此外,沒有金屬貨幣也缺乏度量衡,不少地方仍實行以物易物交易。

        印加人的課稅很重。皇族、公務人員、教士以及鰥寡、殘疾百姓都不需要繳稅。二十五至五十歲的成年人需為皇族耕作,築路及其他公共工程以代替付稅。

 

 

 

 

 

 

 

 

 

 

 

 

 

參考書目

美洲印第安人由來:

Disselhoff, H.D., 1967, Las grandes civilizaciones de la América antigua, Aymá Editora, Barcelona.

 

Ho, Kuo-Shih., 1989, La civilización maya: una de las grandes civilizaciones de América antigua, tesis, Taipei.

 

Revet, Paul., 1943, Los origenes del hombre americano, México.

 

Sánchez, Luis Alberto., 1985, Historia general de América, Editorial Juan Mejía Baca, Perú.

 

馬雅文明:

Baudez, Claude F. y Sydney Picasso., Lost Cities of the Maya, México.

 

Carrasco, Pedro., 1985, Historia de América Latina, 1: América indígena, Alianza Editorial, Madrid.

 

Ciudad, Andrés., 1988, Los Mayas: el pueblo de los sacerdotes sabios, Anaya, Madrid.

 

Coe, Michael D., 1973, The Maya Scribe and his World, The Grolier Club, New York.

 

De Landa, Diego Fr., 1982, Relación de las cosas de Yucatán, Editorial Porrúa, México.

 

Farriss, Nancy M., 1992, La sociedad maya bajo el dominio colonial: la empresa colectiva de la supervivencia, Alianza Editorial, México.

 

Girard, Raphael., 1977, Origen y desarrollo de las civilizaciones antiguas de América, Editoras Mexicanos Unidos, Mexico.

 

Guri Villar, Alberto., 1977, Historia de las civilizaciones y del arte, Everest, Madrid.

 

Hagen, Von Víctor., 1964, El mundo de los mayas, Editorial Diana, México.

 

Hamond, N., 1982, Ancient Maya Civilization, New Brunswick.

 

Hay, Clarence L., 1973, The Maya and their Neighbors, Cooper Square Publishers.

 

Ivanoff, Pierre., 1972, Civilización maya y azteca, Mas-Ivars, Valencia.

 

----- 1975, Maya, Cassel, México.

 

Jiménez, Nunes Alfredo., 1983, Gran enciclopedia de España y América: los habitantes hasta Colón, Tomo I, Espasa-Calpe, Madrid.

 

Kattán-Ibarra, JUan, 1995, Perspectivas culturales de Hispanoamérica, National Texbook Company, Illinois, USA. 

 

Krickeberg, Walter., 1980, Mitos y leyendas de los Aztecas, Incas y Mayas, Fondo de Cultura Económica, México.

 

Kubler, George., 1984, The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Ancient America: the Mexican, Maya, and Andean Peoples, Penguin Books.

 

Lima Soto, Ricardo E., 1995, Aproximación a la cosmovisión maya, Universidad Rafael Landivar.

 

Longhen; María., 1998, México antiguo: historia y cultura de los mayas, aztecas y otros pueblos precolombinos, Folio, México.

 

Lucena Salmoral, Manuel y otros., 1987, Historia de Iberoamérica. Tomo I: Prehistoria e historia antigua, CATEDRA, Madrid

.

Morley, Sylvanus G., 1965, La civilización maya, Fondo de Cultura Económica, México.

 

Peissel, Michel., 1981, El mundo perdido de los mayas: exploraciones y aventuras en Quintana Roo, Editorial Juventud, Mexico.

 

Pijoan, José., 1991, Arte precolombiano, mexicano y maya, Espasa-Calpe, Madrid.

 

Proskouriakoff, Tatiana y Rosemary A. Joyce., 1994, Historia maya, Siglo XXI, México.

 

Rivera Dorado, Miguel., 1982, Los mayas, una sociedad oriental, Editorial de la Universidad Complutense, Madrid.

 

----- 1985, Los mayas de la antigüedad, México.

 

----- 1986, La religión maya, Alianza Editorial, Madrid.

 

Sahagún, Bernardino de Fr., 1956, Historia general de las cosas de Nueva España, 4 vols, Editorial Porrúa, México.

 

Sharer, Robert J. y Morley, Sylvanus G., 1998, La civilización maya, Fondo de Cultura Económica, México.

 

Soustelle, Jacques., 1996, Los mayas, Fondo de Cultura Económica, México.

 

Spinden, Herdert., 1913, A Study of Maya Art, Dover Publication, New York.

 

Thompson, J. Eric S., 1959, Grandeza y decadencia de los mayas, Fondo de Cultura Económica, México.

 

----- 1966, The Rise and Fall of Maya Civilizatio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 1975a, Arqueología maya, Editorial Diana, México.

 

----- 1975b, Historia y religión de los mayas, Siglo XXI, México.

 

Tutor, Pilar., 1990, Chichen Itza, la ciudad sagrada: los mayas, Ediciones SM, Madrid.

 

Wanchope, Robert., 1970, The Indian Background of Latin American History: the Maya, Azteca Inca and their Predecesors, Knopf, New York. 

 

阿茲堤克文明

Bancroft, Hubert Howe., 1883a, The Native Races, 5 vols., San Francisco.

 

----- 1883b, The Conquest of Mexico, 3 vols., New York.

 

Bandelier, Andolphe F., 1878,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Tenure of Lands, and the Customs with Respect to Inheritance, among the Ancient Mexicans”, 11th Annual Report of Peabody Museum of American and Ethnology, Vol. 2, pp.385-448, Cambridge.

 

----- 1880, “O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mode of Government of the Ancient Mexicans”, 12th Annual Report of Peabody Museum of American and Ethnology, Vol. 2, pp.557-699, Cambridge.

 

Beyer, Hermann., 1921, “Sobre antigüedades del Pedregal de San Ángel”, en Memorias de la Sociedad Científica Antonio Alzate, Tomo 37, pp.1-16, México.

 

Biart, Lucien., 1913, The Aztecs, Traducción de J.L. Garner, Chicago.

 

Bierhorst, John., 1985, Mitos y leyendas de los Aztecas, EDAF.

 

Burland, C.A., 1947, Art and Life in the Ancient Mexico, Bruno Cassier, Oxford.

 

Caso, Alfonso., 1928, Las estelas zapotecas, México.

 

----- 1937, La religión de los aztecas, México.

 

----- 1942, “Aztecas de México”, en Cuadernos Americanos, Vol. 1, pp.155-60, México.

 

----- 1954, El pueblo del Sol, Fondo de Cultura Económica, México.

 

Conrad, Geoffrey W. y Arthur Andrew Demarest., 1988, Religión e imperio: dinámica del expansionismo azteca e inca, Alianza Editorial, Madrid.

 

Editorial Ramón Sopena.,1982, Americanismo, Barcelona.

 

Espejo, Antonieta y Arturo Monzón, 1945, “Algunas notas sobre la organización social de los Tlatelolca”, en Tlatelolco a través de los Tiempos , Nº 6, México.

 

Hvidfeldt, Arild., 1958, Téotl and Ixiptlatli: Some Central Conceptions in Ancient Mexican Religion, with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n Culture and Mythology, Munksgaard, Copenhague.

 

Johansson, Patrick., 1993, La palabra de los aztecas, Trillas.

 

Joyce, Thomas A., 1914-20, Mexican Archaeological, Londres.

 

Kirchhoff, Paul., 1954-55, “Land Tenure in Ancient Mexico”, en Revista Mexicana de Estudios Antropológicos, Vol. 14, Pte. 1, pp.251-61, México.

 

León-Portilla, Miguel., 1956, La filosofía náhualt, estudiada en sus fuentes, Instituto Indigenista Interamericano, México.

 

Lucena, Manuel., 1992, Así vivían los aztecas, Anaya, Madrid.

 

Nicholson, Henry B., 1959, “Los principales Dioses mesoamericanas”, en Esplendor del México Antiguo, Vol. 1, pp.161-78, México.

 

Orozco y Berra, Manuel., 1880, Historia antigua y de la conquista de México, 4 vols. y atlas, México.

 

Paso y Troncoso, Francisco del., 1898, Descripción, historia y exposición del Códice Pictórico de los antiguos nahuas que se conserva en la Biblioteca de la Cámara de Diputados de París(Códice Borbónico), Florencia.

 

Rojas, José Luis., 1988, Los aztecas: entre el dios de la lluvia y el de la guerra, Anaya, Madrid.

Sáenz, César A., “El ceremonial”, en Esplendor del México Antiguo, Vol. 2, pp.789-818, México.

 

Sahagún, Fray Bernardino de., 1938, Historia general de las cosas de Nueva España, 5 vols., México.

 

Spence, Lewis., 1923, The Gods of Mexico, Londres.

 

Spinden, E. S., 1928, Ancient Civilization of Mexico and Central America,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Handbook Series, Nº3, 3th ed., New York.

 

Thompson, J. Eric S., 1933, Mexico before Cortés, New York.

 

Torquemada, Juan de., 1943, Los veinte y un Libros Rituales: Monarquía Indiana, 3 vols., México.

 

Tutor, Pilar., 1989, Esperando a Qutzalcoatl: los Aztecas, Ediciones MS, Madrid.

 

Vaillant, George C., 1995, La civilización azteca: origen, grandeza y decadencia, Fondo de Cultura Económica, México.

 

Vazquez, Germán., 1989, Los Aztecas, Editorial Bruno.

 

Vazquez, Germán y Hernando Cortés., 1990, La caida del aguila: Cortés y la conquista del Imperio Azteca, Ediciones SM, Madrid.

 

印加文明

Alcina Franch, José y Josefina Palop Martínez., 1988, Los Incas: el reino del Sol, Anaya, Madrid.

 

Bernand, Carmen., 1994, The Incas: People of the Sun , H.N. Abrams.

 

Bram, Joseph., 1977, Análisis del militarismo incaico, Universidad Nacional Mayor de San Marcos, Lima.

 

Bravo, Mª Concepción., El tiempo de los incas, Madrid.

 

Cieza de León y Manuel Ballestero Gaibrois., 1988, El senorio de los Incas, Historia 16, Perú.

 

Cobo, Benarbé., 1993, History of Inca Empir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Austin.

 

Cossio del Pomar, Felipe., 1986, El mundo de los incas, Fondo de Cultura Económica, México.

 

Espinoso Soriano, Waldemar., La civilización inca: economía, sociedad y estado en el umbral de la conquista hispana, Ediciones Istmo.

 

Gasparini, Graciano y Luise Margolies., Arquitectura Inka, Univesidad Central de Venezuela, Caracas.

 

González, Cristina.,1990, El fin de los hijos del Sol. Pizarro y la conquista del imperio inca, Ediciones SM, Madrid.

 

Herming, John., 1982, La conquista de los incas, Fondo de Cultura Económica, México.

 

Molina, Cristóbal del y Cristóbal de Albornoz, 1986, Fabulas y mitos de los Incas, Historia 16, Perú.

 

Murra, John V., 1978, La organización económica del Estado inca, Siglo XXI, México.

 

Murua, Martín de y Manuel Ballesteros Gaibrois., 1987, Historia general del Perú, Historia 16, Perú.

 

Pease G.Y., Franklin., 1973, El dios creador andino, Mosca Azul Editores, Lima.

 

----- 1991, Los últimos incas del Cuzco, Alianza Editorial, Madrid.

 

Regal, Alberto., 1972, Los puentes del Inca en el Antiguo Perú, Lima.

 

Stern, Steve J., 1986, Los pueblos indígenas del Perú y el desafío de la conquista española, Alianza Editorial, Madrid.

 

Sullivan, William., 1999, El secreto de los Incas: los misterios de una civilización perdida, Grijalpo, Barcelona.

 

Tutor, Pilar., 1989, El imperio del Sol: los Incas, Ediciones SM, Madrid.

 

Urbano, Henrique y Pierre Duviols., 1989, Fábulas y mitos de los incas, Madrid.

 

Vázquez, Germán y Nelson Martínez Díaz., 1990,  Historia de América Latina, SGEL, Madrid.

 

Vega, Garcilaso de la y Aurelio Miró Quesada S., 1976, Comentarios reales de los incas, Biblioteca Ayacucho, Perú.

 

Wedin, Ake., 1965, El sistema decimal en el Imperio incaico, Instituto Iberoamericano de Gotenburgo, Madrid.

 

中文部分

賈德、江麗美,2000 瑪雅, 智庫出版,台北。

李春輝, 1983 拉丁美洲史稿, 商務印書館, 北京。

 



[1] 哥倫布在一四九二年到達美洲時以為他到達了印度西部,終其一生都不知他發現了新大陸。而同時的另一位探險者Américo Vespucio在一五O五年出版的四次航海紀事中,明確記載他到了一個新大陸此書後來廣為流傳,因此在一五O七年一位德籍製圖者暨詩人Martín Waldseemüller建議將此新大陸以Américo命名以為紀念。相關資訊請參閱JuanKattan-Ibarra. Perspectivas Culturales de Hispanoamérica, 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 1995.

[2] 關於美洲印第安人的來源,除前文所言,有一派認為是起源於新大陸,也就是今天阿根廷的彭巴草原,不過此理論已被排除;另一學說則認為印第安人完全來自非洲或大洋洲,唯此說也缺乏足夠證據。有關印第安人的來源,請參閱:H.D.Disselhoff, Las grandes civilizaciones de la América Latina, Aymá S.A. Editora, Barcelona, 1967; Luis Alberto Sánchez, Historia general de América. Librería-Editorial Juan Mejía Baca, Lima, 1985; Paul Rivet, Los orígenes del hombre americano, México, 1943; Kuo-Shih Ho, La civilización Maya: Una de las grandes civilizaciones de la América Antigua, tesis. Taipei, mayo, 1989etc.

3 有關雅人慶祝新年更詳盡過程請參閱Sylvanus G. Morley, La Civilización Maya, Fondo de Cultura Económica, México, 1965. pp.274-277.

4 Hammond把瑪雅人分成七種階級包括:統治階級、行政官僚、政策執行者、知識份子、專業分工人士、一般工人以及農民。請參閱N. Hammond, Ancient Civilization, New Brunswick, 1982, p.197. Morley則將瑪雅人分成四級貴族、教士、平民及奴隸。參閱Sylvanus. G.Morley, La Civilización Maya, Fondo de Cultura Económica, 1965, p.192.

5 阿茲堤克的宗教令人著迷與疑惑。有關此宗教的作品包括:Thompson, 1993; Spinden, 1928; Caso, 1937; Spence, 1923; Burland, 1947; Paso y Troncoso, 1898; Nicholson, 1959; León Portilla, 1956; Beyer, 1921, etc.

6 有關阿茲堤克二元論世界可參閱Caso, 1928, 1954; Spence, 1923; Nicholson, 1959; Hvidtfeldt, 1958, 對阿茲堤克在比較宗教中提出其特殊觀點。

7 有關阿茲堤克教士的相關論文請參閱:Caso, 1942; Thompson, 1933; Sáenz, 1959; Bandelier, 1980; Sahagún, 1938; Torquemada, 1943; Spinden, 1928, etc.

8關於阿茲堤克人的經濟相關著作請參閱:Joyce, 1914-20; Biart, 1913; Sahagún, 1938; Bandelier, 1878; Bancroft, 1883 a,b; Orozco y Berra, 1880

9 QuechuaTahuantinsuyu” (tahuantu) “” (Suyu)的意思。

10 關於印加族起源的傳說,請參閱Cieza de León. 1985; Betanzos, 1987; Sarmiento de Gamboa, 1947; Molina, 

 1943 Ramos Gavilán等。

11 關於Ayllu的定義,眾說紛紜。Valcárcel認為他純粹是控制土地及工作的經濟組織;Rowe則認為Ayllu是以父系為主的一群有親戚關係的人所組成;Krichhoff表示,Ayllu是祖先相同的一群人所組成的永久性團體;Baudin指出,Ayllu是由實際或可能的祖先的所有後代所組成。

 

12 tambos是印加帝國存有糧食武器的建築物,軍隊或旅客可在此獲得糧食。而皇家tambos則是每二十公里設一處,供國王出遊使用。